加入WTO后对我国棉花市场有何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认为,“一旺一增一减一短”是我国棉花市场一年来的真实写照。
棉花消费旺盛,增幅达到16%
2002年1~10月,我国纺纱用棉438万吨,同比增加16%,全年纺纱用棉达到534万吨,比2001年460万吨增长17%。主要原因,一是棉纱产量大幅度增长。棉花是纺织工业重要原料,1~10月纺纱650.4万吨,同比增16%,预计全年纺纱将达到800万吨,同比增101万吨,增幅15%。在棉纱总量中,棉花使用占64%~65%。二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增加。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507亿美元,同比增14.2%,预计全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同比增66亿美元,增幅14.4%。在出口总量中,棉制品占近30%。
棉花价格上涨,植棉增效20%~25%
棉花收购价格上涨。2002年新棉收购价格9月为8600元/吨(籽棉1.8元/斤),11~12月初达到10000~11000元/吨,同比平均增加1400~2800元/吨,增幅19%和38%上下,单位面积增效102~204元/亩,增20%~25%。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棉价虽然上涨,但是仍然低于国际价格,9~11月低20~300元/吨。12月第一周C o tlook A指数53.64美分/磅,折口岸交货价11390元/吨,国内棉价11025元/吨,低于国际棉价365元/吨。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价格局面,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国棉花资源相对充裕引起。
棉花进出口旺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如初期预测的那样,是一个双赢的结果。2002年我国棉花进出口旺盛,1~10月出口11万吨,同比数量增126.8%,金额增68%;进口12万吨,同比数量增152.5%,金额增105.3%,预计全年进口25万吨。
国内棉花资源短缺
国内棉花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综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和中国棉花信息网、中国优质棉网的信息分析,不考虑进口,我国棉花短缺69万吨;考虑进出口平衡,我国棉花短缺59万吨。2002年棉花资源短缺是因面积和总产量减少引起,其中总产量减少100万吨,全国棉花产值减少100亿元。主要是由于2001年低价格的负向调节,加上库存压力大,决策层对市场分析和判断的不正确。
加强棉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产前信息化服务
加强棉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重新确定国家棉花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棉花生产凭借资源、成本、市场和劳动力素质,综合优势远远大于劣势,发展机遇远远多于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尽管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与棉花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我国在加入WTO后第一年显示出积极发展的正面效应———消费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加、价格上涨、棉农增收,整个棉业发展、繁荣的景象要有正确的评价,主调应该乐观。建议重新考虑棉花定位问题,用大棉花、大流通、大贸易和大经济来定位我国棉业发展对策,做好结构调整,做强大国棉业。
加强信息化研发,为棉花生产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服务。棉农植棉决策在一年中只有一次。如何正确把握市场,引导市场,而不盲目“跟风”被动应付市场,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棉花产区的农民、企业家和地方领导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年棉花种不种,种多少。”由此可见,农业生产急需开展产前信息化的研究和开发,这对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增强农业的社会功能,保持棉花生产的相对稳定,提出了一项全新的课题。
(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