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致力于打造大洋世界品牌。”走近浙江大洋衣车有限公司(简称大洋衣车)的办公大楼,悬挂在正面墙上的一幅巨大的“标语”格外引入注目。老实说,白底黑字这一简朴的文字与色调的组合,在通透的大堂从二楼悬垂过来,确实让人感受到一种气魄。特别是在与曹忠泉总经理接触后,在对这个公司进行全面考察的时候,我们似乎触摸到了大洋衣车的精神内核——大洋与质量共存。
科技创新备受益
2003年11月5日,大洋衣车举行了个性化邮票首发式。据悉,这是我国服装机械行业首枚个性化邮票。大洋精神和质量文化也将随着一枚枚方寸邮票走向世界各地。
大洋与质量共存,是大洋衣车质量方针的核心。持续关注顾客需求,不断了解市场变化,及时引进,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裁剪系列产品。有了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有了这样务实的质量文化,曹忠泉对大洋的发展信心十足,他们要以超群的品质屹立于市场当中。
大洋衣车紧紧依靠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品与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全年经费平均要占到年销售额的8%以上;吸纳优秀人才,建立健全研发机构,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技术。在品种上,不断向服装各工序,以及制鞋、制帽及其他缝制领域渗透,仅去年,就开发出CZD一188型自动磨刀裁剪机、带灯CZD一3C自动磨刀裁剪机、测功防伪裁剪机等6种新型品种。
如今,大洋衣车巳拥有4大系列30多个品种。其中,公司生产的CZD系列自动磨刀裁剪机,以其可靠的性能和与国际同类产品良好的通用性,以及极具竞争优势的价位,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依赖,产品占国内市场的80%以上,其产品总量的60%供应出口,也是中国最大的自动磨刀裁剪机出口基地。
质量体现在细节
一直以来,大洋衣车只生产裁剪机系列产品,因其过硬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已与飞跃、杰克、宝石和中捷等国内缝纫机巨头形成长期的配套出口关系,去年仅此出口额就达到100万美元。
大洋裁剪机能取得这么好的业绩,与其质量文化是分不开的。早在1995年,曹忠泉在与同行交流时了解到,日本的同类产品质量可以保证70年。分析后发现,原因其实很简单,日本产品的材料过硬,是热处理工艺扎实。为此,他投入400万元专门用于原材料和热处理技术攻关,产品质量随之不断提升,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曹忠泉喜欢参加行业内各种国际展会,通过市场调研,仙发现一些国外品牌的质量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自己做好了,别人也会找上门来的。”在美国曹忠良与一家家族企业伊斯曼公司的高层相遇,伊斯曼为大洋的产品质量所吸引,双方当即定下口头合作协议,伊斯曼公司于1998年和1999年多次来到浙江洽谈合作事宜,后因一些条款不能达到一致,合作之事不了了之。没能达成协议,曹忠泉并不可惜,他说通过此次经历,对自己的产品信心更足了。随着中国加入WTO,缝制行业发展速度更快,曹忠泉相信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在生意场上是人人平等的。
要做全球七成的市场
看到浙江很多企业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都转向投资房地产行业。对此,曹忠泉认为,走高度扩散的路子不适合自己,要发展只能另寻他途。大洋确定以后公司的专业方向仍然集中在裁剪机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公司生产部门包括嵌线、断布机圆刀金工、磨刀组装等13个车间和2个仓库,裁剪机的关键零件都是自己生产,还高薪聘请大学教授当公司的技术顾问,在南京某大学建立了大洋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有保证,大洋才能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曹忠泉认为,做生意要清楚自己的实力,要懂得如何降低风险,所以大泽花费几年时间、大量人力研究发展战略,力争将缝制行业里的单一品牌做大做强,“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不断完善质量体系,达到产品国内技术质量一流、服务最佳、产品生产规模国际第一的水平。两年之内,大洋裁剪系列产品要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份额。”
公开披露企业的发展战略,把自己变成透明公司的做法,曹忠泉的解释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未来,才能拥有未来。大洋希望成为缝制设备裁剪行业真正的世界第一。”
实际上,向何处发展的话题,曹忠泉已经考虑了好多年。为了找到出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曹忠泉带着他的产品将全球性的缝制行业展览会扫了个遍。普忠泉喜欢参加行业展览会,首先是到展会上宣传自己的品牌,其次是学习取经,与同行交流,寻找机遇和发展空间。目前,大洋衣车已形成年产4万台各种规格型号自动磨刀裁剪机的生产规模。
大洋衣车的启示
随着国际缝纫机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中国缝纫机工业如何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如何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已经成为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话题。大洋衣车多年来占据着行业的半壁江山,无疑是一个奇迹。除了中国自身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充沛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以外,大洋衣车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是大洋具有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裁剪机的关键零配件都是由自己制造,根本不用从外边进货,同时,中国缝纫机的零件市场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很高,不会说哪个环节什么时候会断了,而影响到生产。
其次是重视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产品正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行业内已经形成了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缝制机械的战略,大洋也于早些时期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如果能够按照现有的方案进行下去的话,大洋两三年内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完全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的世界第一。
最后是正视自己的实力,不盲目扩张。据悉,曹忠泉在异地成立了一家液压胀管设备制造厂,液压帐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已初见成效。这个项目丝毫没有影响裁剪机的生产运营,又有强有力的技术保证,不失为当下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找新的突破的一种参照。 (作者: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