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日前向传媒指出,中国要在加入WTO15年以后才会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
当有记者问到中国入世后中国企业能否从频频在反倾销中受挫的窘境中走出来时,龙永图说,WTO是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组织,其规则也是依此制定的。因此,一些WTO成员国在与我们的贸易纠纷中,为着自身的利益,从运用规则的有利原则出发,在反倾销的案件中,就认为我们不是市场经济,会有补贴或其他优惠措施,价格不足以反映市场的情况,就要找第三国来作为参照体系确定我们是否存在倾销行为。而所谓倾销,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这就有个问题,从我们国家来看,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运销成本都低等原因,用价格和成本来看肯定不是倾销,但如果放到第三国如新加坡,仅劳动力成本一项就足以使我们的成本增大,价格往往低于成本,就成了倾销行为。这样,我们的企业就往往输掉官司,在经济上吃亏不说,还得退出艰难挤进去的市场。
龙永图指出,中国进入WTO后,这种情况不会马上改变,要15年以后才会把我们当成市场经济国家看待,这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只有到那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才不会出现参照第三国判案的情况。所以,这要求我们加快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中国企业界普遍将降低关税视为中国“入世”的最大风险,龙永图不以为然。他认为,WTO及其前身GATT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降低关税,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会有一些冲击,但不是最大的风险。中国“入世”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前面提到的国外企业对我们反倾销就可说明,最大的风险是我们不熟悉规则,不作准备。因为你不知道规则,就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更谈不上运用规则保护自己、发展自己,一片茫然,什么都不知道,盲人骑瞎马,这是最可怕的。因此,中国“入世”最大的风险是不作准备。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加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和再学习,加强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各个行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转变观念,而不应拘泥于具体条目的纠缠。只有这样,才能把挑战变为机遇,有效地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