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黄浦江苏州河畔的上海纺织机械总厂,原名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是我国设计制造棉精梳机的摇篮,已有83年的建厂历史。近年来,这家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品,一步步把企业引上了全国纺机行业先进企业的行列。经济效益连年翻番,2001年主营销售收入2.1亿元,2002年达到3.8亿元,2003年企业销售总收入可望超过6亿元,每年为国家创造数千万元的利税。特别可喜的是,其新产品销售产值率每年都在80%以上。企业连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建设工业新高地优秀企业、上海市文明单位。 这家厂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该厂陷入了困境。以厂长李培忠为首的厂领导班子,提出了“以改革求出路,以产品求活路,以市场求生路,以发展求新路”的治厂思路,紧紧抓住该厂引进的国家棉精梳机重点项目,加快国产化进程,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从1998年开始,他们组织产品设计及制造工艺人员对从意大利引进的PX2/SR80棉精梳机组进行了全面的消化吸收,实现了100%国产化,使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棉精梳机组,在性能保持的前提下,成本降低40%,基本适应了国内的市场需求。接着他们又组织产品设计人员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和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了符合用户需要的新一代PX2J/SR80J棉精梳机组,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从2000年开始,上海纺机总厂抓住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适时规划企业发展的新目标。具体说就是:通过技术开发理念从跟踪型向自主开发型转变,推进技术创新工程;通过质量意识理念从生产型向知识型转变,推进强身瘦体工程;通过企业管理理念从分离型向集成型转变,推进信息集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推进人才培育工程。五项工程的核心是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在推进五项工程建设的群众性活动中,全厂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的热潮,新型棉精梳机、并条机、花色捻线机、梳棉机等新产品不断问世,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了产品开发从跟踪型向自主开发型转变,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纺机产业长期沿袭的进口样机、测绘设计、生产制造这一科技开发道路,坚持了纺机设计的原创性。 就拿给这家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PX2、SR80棉精梳机组来说,从吸收引进时起,他们就没有停留在原机型水平上,2000年新一代的PX2J型、SR80J型棉精梳机组就取代了原机型,大量投放市场,赢得了用户的好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始终保持了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最近,新一代高档性CJ40型棉精梳机已经问世,并将迅速进入市场。对其他产品,包括并条机、同韩国合作开发研制的并分机系列设备,以及毛纺设备等的开发,他们也都坚持科技创新的理念。设计人员把创新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最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新产品的开发成果获得国家级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包括工艺创新和工艺改进在内的14项创造发明取得了国家专利。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这家厂十分重视科技管理,为加速新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和物质保证。首先,厂领导十分爱护和重视科技人才,把激励机制向科技人员倾斜。推出了基薪+项目奖励+产品销售提成的分配模式,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产品设计开发的形式上,他们用项目工程师制的组合方法,使广大设计人员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该厂还十分重视科技开发的投入,大量资金的投入,使企业的生产装备有明显改善,制造工艺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产品档次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有效地支撑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为技术中心配置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以及EDM电子图文档管理手段,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设计方法手段,大大提高了产品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去年开始,该厂在企业管理领域开始实施ERP信息化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又把该厂企业管理创新推上新的台阶。在科技开发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厂部专门为技术中心配置了用于纺织工艺试验的新产品试验室,配置了用于机械性能试验的新产品试制车间。
中国纺织报柏松 朱慧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