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届中国纺机展中,不仅客户多、购买踊跃,很多外国纺机企业还很积极地表明了在中国寻觅合作伙伴、投资办厂的愿望。这是外国企业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中国纺织业具有信心的表现,他们开始只是销售产品,而现在则寻求长期合作关系,要把生产厂设在中国。甚至有一位日本商人说,有不少日本零售企业把总部设在了中国,纺机业能不能步其后尘呢? 从大环境来看,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表现,跨国公司在销售市场实现本土化生产是一个大趋势,纺机业也不例外。中国纺织业作为最早与国际接轨的产业,越来越和整个世界纺织业结合在一起,开始是“三来一补”,从事加工贸易,后来生产服装与纺织品,现在,纺织业中的“重工业”——纺机厂也在中国安家落户了。中国已经入世,中国的游戏规则逐渐与世界接轨,原来外国企业所担心的一些问题不再存在了,外国企业可以享受中国企业的国民待遇。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和素质的提高,可以保证在本土生产纺机的质量。外国企业经过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国的销售,坚定了他们扩大合作的信心。德国特吕茨勒公司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为了满足将来更多的需求,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中国——这个纺织工业蓬勃发展的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 据参展的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国建厂是互利的事,有不少益处。首先,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在中国设厂当然就减免了以往进口商品的关税,现在外国纺机的价格相当昂贵,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关税,本土化还可以节省运输费用,缩短流通环节;其次,生产和销售部门靠近了,联系会大大加强,销售信息及时反馈可以让生产更灵活。生产和销售部门的人员都实现本土化,中国客户被同样操汉语的中国人所接待,会大大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用意大利纺机制造商协会总经理Pellegata先生的话说,我们应当向顾客说同样的语言。另外,还可以缩短文化差距,一些外国产品在中国铩羽而归,问题不在产品质量,而在文化隔阂,用社会学术语说,就是发生了“文化休克”,这种隔阂不很容易消除,而外企的本土化策略会抵消这种消极影响。并且,外商可以利用本土化抢占中国市场,市场上快一步海阔天空,慢一步悬崖万丈,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而中国纺机市场现在很兴盛,正是进入的良好时机。外国企业还可以为中国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提高在此工作的中国员工的薪酬水平,特吕茨勒公司的一位中国经理说,“本土化政策造就了不少中国的中产阶层,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些外国展商也表示了担心,主要是产品在中国生产容易被抄袭,一位意大利企业家坦率地说:这种“盗版”哪里都会发生,前几天意大利报纸还把意大利列为全球知识产权被抄袭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一些外国厂商对此确实存在疑虑。近年来,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加大了,对盗版者依法严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为保护业内知识产权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现在又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几乎天天都有新的纺织企业开业,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一些“盗版”者也难免,但“盗版者”在中国始终是少数,是支流,相信随着市场秩序的完善,这种现象会逐步减少。有关专家认为,要消除这种疑虑就需要我们多和外国朋友沟通,估计这种因素不会对外国纺机企业的落户产生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