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澳大利亚的纺织工业起步于1860年,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澳大利亚的纺织工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到繁荣的发展阶段。目前,和众多的发达国家一样,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在澳大利亚的工业体系中已不占主导地位,国家也逐渐取消了对纺织工业的保护,转而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纺织工业的基本建设、技术进步、企业重组,乃至生产产品结构性调整和企业整合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性的指导意见。
本版特邀请有关专家对澳大利亚纺织工业及市场的发展、现状、结构调整、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工业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宽思路,积极行动,加快改造和建设步伐,从而使我国的纺织工业能够健康稳步发展。
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澳大利亚首家纺织厂是在英国殖民政府的资助下于1860年在维多利亚州建立的。殖民政府帮助建立纺织厂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当时不断增多的移居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市场对纺织品的急需。当然,该时的纺织工业不但被认为是最为赚钱的工业行业之一,而且名副其实地是各国工业化的先导产业和资本主义的催化行业。澳大利亚政府对纺织工业的支持 一直延续到60年代。此后,世界纺织工业的重心就慢慢地从发达国家向着亚太地区国家转移。
尽管纺织工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澳大利亚这种以“三高”著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可言,但政府仍然不愿意彻底放弃对纺织工业的大力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一行业是众多名门豪富们得以发迹的开山产业,这一行业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家族兴盛史和多少代人的悲喜荣耀,国家的许多政要们和纺织工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管是出于祖业不可废或者其他原因,他们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希望纺织工业这一传统的行业能够维系下去。
为此,他们在国会施加各种影响,通过各种提案推动对纺织工业实行高额补贴,对入口的纺织品征收高额关税,实行配额限制等五花八门、花样繁多的反自由贸易的政府政策。但是,所有这些政策都无法长久维持下去,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迫使其不得不开放市场并取消限制贸易的种种壁垒和对纺织工业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
纺织工业现状
澳大利亚纺织行业具有两大全国性的行业管理机构。一个是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制鞋联合会;另外一家为澳大利亚纺织品、时装工业委员会(TFIA)。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纺织工业并非其主要的骨干工业行业。传统上,澳大利亚是将各类纺织品的加工和制造、服装加工和制鞋业(TCF)归为其纺织工业的范畴进行经济税收方面的管理和统计分类的。现在纺织工业仍然保持这一格局和体系不变。
澳大利亚从事纺织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大小企业接近7000家。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政府对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和步伐的不断加快,澳大利亚纺织工业企业的规模不断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和增多。目前,虽然澳大利亚纺织工业整个行业规模在不断缩小,但是涉足纺织领域的企业却出现了不断增加的现象。据20 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与1980年的2862家企业相比,全澳纺织企业总数增加了4153家,达6979家。其中,排名于前12位的纺织企业的雇工人数就占澳大利亚全部纺织行业人数的14%,而95%企业的雇工人数不超过10 0 人,超过2/3企业的雇员不足10人。
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两州是澳大利亚纺织工业的中心。澳大利亚全国纺织工业年产值和产品增加的附加值的 80%都来自上述两州。澳大利亚一些最具影响的纺织品制造公司大都位于这两个州内。纺织工业总从业人员的80%也在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两州。澳大利亚纺织工业的年人均生产产值为13.1万美元,仅为全澳制造工业行业的59%。
目前,经过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澳大利亚的纺织工业正在朝着服装规模化和纺织制成品的方向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但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生存了下来,而且不少转移到海外的服装生产厂家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上取得了对竞争对手的相当优势。现在他们正在不断开辟和扩大自己产品在世界其它国家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和市场占有率。特别在一些市场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领域,澳大利亚的海外企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