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作为常州国有经济龙头老大之一的纺织行业,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自1997年开始,实施了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打赢了改革脱困的攻坚战,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截至2001年底,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83亿元,比1997年增长22.77%;工业增加值实现12.58亿元,同比增长43.61%;实现利税5.89亿元,同比增长183.17%;实现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693%;自营出口实现11384万美元,同比增长297.08%;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9179元/人,较1997年的26637元/人提高了84.64%。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860人,提前一年完成压缩落后棉纺能力11.42万锭的任务,大大增强了纺织企业新的竞争能力。
以淘汰落后促资产重组 逐步形成产业新格局
落后的生产装备,效益低下的产业规模,一直是困扰纺织行业重振雄风的障碍,常州纺织行业以改革为动力,大刀阔斧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资本构成、运作机制实施“外科手术”。首先,全部淘汰“四类”落后细纱机,仅市区就压缩了65580锭;第二,对资不抵债的困难企业坚决实行兼并和破产,全行业共实施企业兼并11户,破产10家,核销银行呆坏账合计3.87亿元,整个行业资产负债率下降了2%;第三,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制和重组,确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组建起多元化大集团。黑牡丹集团先后兼并收购十织、九织、八棉、一色和红光棉织厂等弱势企业,共计盘活存量资产13173万元,安置4800多名职工,使该集团合成为国内牛仔布和色织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股票在今年成功上市。目前,全行业确立了以黑牡丹集团、华源蕾迪斯、名力纺织、大成纺织集团、仪征大明公司、月夜灯芯绒、东南印染、纺兴精密机械等骨干企业为主的产业新格局。
争创名牌促产品换代 逐步增强名品新优势
常州纺织行业的“两绒两卡”产品,曾独领风骚数十年,但无情的市场竞争,却使得这种传统产品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面对严峻的形势,常州纺织行业在压锭重组的同时,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了新品开发的速度。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华蕾”牌瓶级聚酯切片、“黑牡丹”牌牛仔布、“月夜”牌灯芯绒、“茶花”牌化学纤维、“飞霞”牌喷丝板等产品新格局,产生了以“华蕾”、“黑牡丹”、“月夜”、“茶花”、“飞霞”五个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新的产业链。2001年,五个名牌产品实现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47亿元、0.20亿元、0.17亿元、0.24亿元,合计为行业总利润的88.95%。新品、名品的优势带动了行业内无结纱、无梭布、高支纱、差别化纤维、成衣率比重的提升。新产品带来的新优势随着压锭改组、改革脱困的深化而完全得到了显现。
以外向带动促进技术创新 逐步激发行业新活力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纺织行业就以援外项目、劳务输出等形式跨出过国门,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长期以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外向带动,抢占纺织行业高新技术制高点,成为纺织行业冲出重围的新的战略重点。常州纺织行业在抢抓压锭重组的同时,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积极吸纳国外优质资本和高新技术,加快缩短与世界先进纺织技术的差距。近几年来,先后兴办了47家中外合资企业,4家特区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亿多美元。先后引进国外具有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669台(套),引进生产线6条,增加和更新国内80年代中先进设备907台(套),使全行业84.17%的棉纺锭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外向带动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激活了全行业特别是重组企业的巨大潜能。黑牡丹集团投入3.64亿元巨资用于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投资1000万元新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气流纺车间,使黑牡丹集团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商和供应商。
压锭重组,改革脱困,常州纺织行业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发展”这第一要务,按市场规律办事,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定能再创纺织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