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棉花价格持续走高,尤其是2003年9月份后棉价急剧上涨,棉纺织企业受到了极大冲击。为剖析这次棉价上涨成因及了解对棉纺织企业的影响程度,山东省企调队在济南、德州、济宁、潍坊、枣庄、泰安等市选取近30家不同规模的棉纺织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种原因促成此次棉价上涨快、幅度大,棉价仍将在高位持续,供需矛盾在新棉上市前难以缓解,棉纺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一、棉花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企业反映,近两年棉花价格持续上涨,2002年初棉花平均价每吨7500元,2002年底涨至每吨10000元,2003年1至9月份,棉花价格还基本稳定在每吨1—1.2万元之间,但从2003年9月下旬,棉花价格急剧攀升,到2003年年底暴涨到1.8万元/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上涨幅度达50%。尤其是在去年10月1日至15日期间,几乎是一天一个价,15天的时间每吨上涨了3000元,创下了棉价涨速的最快纪录。截止目前,主要受进口棉平衡调节的影响,棉花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下降幅度较小,棉花价格每吨在1.5-1.6万元之间,仍保持高价位。此次棉花价格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
(一)供需缺口扩大是棉花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本次棉花价格上涨也是这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去年我国棉花缺口170.5万吨,而我国纺织行业生产能力增长近一倍,供求严重失衡诱发了棉花价格上涨。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纺织行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的棉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纺织行业发展形势看涨;二是1998年限产压锭后部分纺锭进行了地区性转移,大批压锭恢复性增加了生产能力;三是由于纺织行业在国际市场进入壁垒低,我国加入WTO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发展空间,许多三资、民营企业纷纷加入这一行业,新增生产能力急剧扩张。
棉花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而我国棉花的生产能力却相对有限,供应量缺口较大。首先是去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棉花减产,供应量下降。200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产棉国在棉花成熟阶段雨量较大,造成了棉花减产歉收,平均每亩只产棉63.6公斤,比上年下降18.8%,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其次前几年种植棉花价格低、投入大、效益差,农民种棉的积极性受挫,种植面积锐减,棉花的供应增量较小;再次是不法经营者囤积居奇,减少了市场供应量。
(二)市场秩序不规范对棉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在收购环节上,棉花收购体制改革后,棉麻公司独家收购的局面被打破,经批准的收购单位和无证收购的个体业者不断增加,收购渠道增多了,但相应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有实力的中间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干扰了棉花的正常流通,使棉花出现一定程度的表象短缺,推动了棉价上扬;二是“电子撮合报价系统”(期货市场)的无序报价推波助澜。期货市场成立的初衷本是对市场起到平衡、调节、控制作用,但一些人为的恶意炒作,加速了棉价的升温;三是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后,企业、购销商、供销企业购棉竞争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有些棉商竞相提高棉价,使棉花价格战愈演愈烈。
(三)国内、国际突发事件激发了棉价飚升。一是去年我国“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医用棉需要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棉价上涨;二是受伊拉克战争影响,纺织行业所需的化纤及化纤原料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如聚酯切片、涤纶等产品的价格上涨均超过20%,势必对同是纺织行业原材料的棉花价格产生影响。
二、棉价上涨对棉纺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棉花在棉纺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70%,这次棉花价格高达50%的涨幅,对下游产业链――棉纺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利润挤压殆尽,棉纺企业遭遇“强寒流”。
(一)棉花价格上涨、原材料供应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调查发现,受这次涨价风的影响,有些企业不得不过度动用库存棉来维持正常生产。有些企业由于棉花的涨价而造成资金紧张,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不得不限产。如济宁凤凰纺织集团公司,目前设备利用率只有70%。一些中小棉纺织企业因库存少,资金不足,在原材料争夺中处于劣势,生产经营更加困难。有些企业无法消化因原材料涨价而增加的成本,被迫停产。
(二)成本急剧上升,产品价格上涨滞后,企业销售疲软,效益下滑。据调查,去年上半年每吨棉纱生产成本约1.4万元,10月份后,由于棉花价格的上涨,棉纱价格涨到每吨1.9万元,最高上涨到每吨2.2万元,上涨幅度为22%,而棉布的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在16%,服装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销售价格几乎没有反映。纺织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下游产品无法消化成本增长带来的压力,有的限产甚至于停产,给棉纺企业销售带来巨大压力,生产效益明显下滑,有的已滑向严重亏损边缘。如调查的凤凰纺织集团公司1-2月份利润同比下降了69%。
(三)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竞争激烈。一是国内棉花质量不高。由于没有好的棉花,纺织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降低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产品价格的“水涨船高”造成了大量国外订单流失,本已占领的国际市场被东南亚等国抢占,国际竞争力明显下滑;三是去年美国、欧盟等对我国纺织品设限,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通过环保、质量、技术及卫生标准等,运用反倾销、区域性经济障碍以及特殊保障条款等手段设置障碍,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四是由于成本上升,竞争优势明显下降,部分产品不得不出口转内销,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如调查的一家企业反映,其出口产品占总产量的80%,由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低,而棉纺产品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明显下降。
面对突如其来的原材料涨价,我省棉纺织企业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以最大限度降低因原料价格影响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一是适当扩大进口棉的使用量,以缓解国内原料的供应不足,降低企业成本。调查显示,国内外棉花价差由春节前的300元/吨上升到目前的2000元/吨以上。由于存在明显的价差,棉纺织企业尽可能多地争取外棉配额,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棉花市场走势,把握好棉花采购时机,适时、适量、适价进行了补仓;二是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对棉花依赖程度。调查发现,受这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相应调整了生产策略,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有些减少纯棉制品的生产,加大了混纺产品的生产量,减少对棉花依赖度;有些企业如潍坊四棉、德棉以此为契机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新、特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档位,利用苎麻、大豆、竹子、甲壳素等开发多元纤维拓展市场,既避让了棉花涨价风险,又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开源节流。不少企业在应对这次棉价上涨中眼睛向内苦练内功,节能挖潜,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同时加大了产品销售力度,降低产成品的库存,减少两项资金占用,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及时到位;四是拓宽原材料购进渠道,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些企业与棉产地销售公司直接对话,有的甚至到棉农家中签订合同,确保了原材料供应及时足量到位,增强了应对涨价风险的能力。同时,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购进成本。
三、当前棉花市场及棉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棉花价格上涨,不仅影响了棉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也暴露出棉花市场及纺织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棉花市场秩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收购渠道鱼龙混杂,扰乱了市场秩序。自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多种体制、多形式的棉花收购渠道打破了棉麻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无证收购的个体业者不断增加,有些不法商贩或有实力的大企业囤积居奇,干扰了棉花的正常流通;二是为了谋取不法利益,在棉花中掺杂加水,棉花质量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棉花质量,有的外地投资者气愤地说:“山东人太不讲诚信”;三是一些棉花收购商,收棉不分等级,存在混级、混色等问题,影响了棉花及棉花产成品的质量;四是小轧花机加工户屡禁不止,其加工的棉花异性纤维多,短绒率高,回潮率大,严重影响了棉纺企业的产品质量。
(二)棉纺行业膨胀过快。当前棉纺企业在一些地方发展迅猛,膨胀过快,这使有限的供应增量无法满足过快的需求增量,特别是一些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的小企业与大企业争原料,加剧了供需紧张,引发棉花市场价格上涨,正常的棉花市场秩序被打乱。
(三)棉花价格波动酝酿着棉花市场风险。当前的棉花价格,已严重背离了棉花的价值。这种情况的持续,一是可能抑制中国棉花的未来市场,导致结构性风险,就是过多地采用进口棉而与外棉形成稳定的供货关系,中国的棉花市场将可能不断萎缩,甚至于丧失;二是由于棉花价格上涨,大部分棉农都计划今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棉花供应量增加较多,可能造成今年棉花价格下跌较大,对棉农的利益造成威胁。
(四)当前棉纺织行业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品牌经营尚未形成。目前,我省不少棉纺企业生产设备还较落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淘汰设备采用率还很高,大都是八十年代设备,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档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还很少,没有特色优势,无法形成品牌化经营,成为制约我省棉纺织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