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让军人在战场上有效地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能力,抵御自然环境和敌方武器的伤害,抵御各种侦视技术的侦视,自古以来,防护军服就是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不同时期的战争对防护军服提出了不同的防护要求,特别是各个时期的武器装备和战场环境。
在古代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作战时期,作战人数的多寡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盔甲是主要的作战防护服,用天然材料制成,有藤甲、皮甲、布甲和青铜甲等,用于防止武器伤害。除此外还有阻挡恶劣气候的军服,如清朝的军服分为盔、铠袍、棉甲、战袍、战裙等的作战防护服和棉衣、棉裤、皮袄、马褂、棉线鞋等生活御寒服两类。而欧洲古代斯巴达军人受当时的习俗影响穿着红色短斗篷,用于防护和标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盔甲类的军服逐渐失去了作用。
随着热兵器的出现和防侦视的需要,出现于17世纪欧洲的近代军服,开始注重军服式样和颜色的改进,以满足军服实用和战场保护的功能。19世纪末,军服颜色注重战时的保护作用。1895年,英军首次着用草绿色军服,以适应丛林作战的要求,而1905的日本军队则把战时穿用的黑色军服改为土黄色军服,用于地面战争的隐蔽和防护。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双方的比拼成为双方军事装备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以最少的人员伤亡获取胜利是各国的目标。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伤亡人数仅为150人。随着激光、微波、生化及核武器等各种新型武器和紫外、红外、雷达等现代侦视技术的出现,多功能和特殊防护军服成为现代军服发展的主要研发目标。下面介绍几种:
高防弹性能军服:主要是防弹衣,它是在古代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防弹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性能和结构来实现,材料性能是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德、意等特种部队和少数步兵,使用了钢制胸甲作为防弹背心。20世纪20年代,美国研制出首批防弹背心,由缝在衣套内的钢片搭接而成。4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合金钢、玻璃钢、陶瓷、尼龙等材料的防弹衣,并用于二战。1965年,杜邦公司开发了高强度合成纤维Kevlar,强度为同重量钢的5倍,成为目前防弹衣的主要材料。此外,高强高模PE、防弹陶瓷材料、蜘蛛丝防弹材料等一些特殊的材料也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可以看出,防弹衣防弹性能的改进是基于材料的研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战争只是给高防弹性能军服提供了一个批量质量检验的场所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绝佳机会。
隐身军服:一是以多种地域环境作为伪装背景,实现伪装服的品种系列化,主要体现在迷彩服的研制上。迷彩服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坦克兵在1943-1945年间,采用了六种不同图案的迷彩服。迷彩服的伪装色彩与战场环境息息相关,可分为丛林迷彩、沙漠迷彩、海洋迷彩等。二是以多种侦察作为伪装对象,实现反侦察多谱化。如应用热敏和光敏技术、电子模拟技术、活性蛋白生物技术,研究变色染料或变色材料,从而发展“变色”军服。三是以伪装和防护为综合目标,实现伪装服的功能多样化。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侦视手段对隐身军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美军20世纪90年代装备的作战服已经满足防微光、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等宽光谱范围侦视的需要。
“三防”军服:生物化学武器、核武器的发展及应用,迫使各国把研究能吸收或中和危险物的防毒衣作为防毒服研究的主攻方向。根据反应吸附原理,将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复合织物、反应型吸附织物、纤维状活性碳织物和阻燃织物等织物用新技术如透湿涂层技术、微包囊技术等加以处理来实现这一目的。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由于担心伊拉克动用生化武器而配备了防毒面具和防化军服。
高防护军服除了进一步增进其防护功能外,将各种功能基于一体也是现代高防护军服的发展方向。比如将防弹功能和救生功能基于一身的软体水上防弹救生衣,是水上作战的的高防护军服。同时由于高功能往往是以舒适为代价的,注重人体功效提高防护服的舒适性、减轻重量也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回顾高防护军服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其发展是基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涌现。由于战争威胁的存在,各国纷纷增加了对防护军服研制的经费投入和科研力度,刺激了防护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战场环境和新型武器明确了防护军服的研发方向。(摘自《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