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纺织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之际,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已经成为台湾突破发展中国家强力竞争的最有利发展方向。业界呼吁不要将纺织业视作传统产业,否则很难摆脱产业升级的困境。
提到防水透湿的名称,其实原来是从欧美发展出来的,七十年代原来任职于美国杜邦公司的化学工程师Gore (高尔)先生将TEFLON研发转换成TPFE(聚四氟乙烯)并自行成立Gore-Tex,至今他已经是全球防水透湿知名度最高且在欧美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最高者。
八十年代台湾就接受日本系统的技术研发此类产品的生产加工,但都无法有效突破生产及销售的瓶颈,直到九十年代,台湾的加工厂在取得欧美等多家生产亲水型油性防水透湿的PU原料后, 从1995年起台湾生产的防水透湿上胶布在欧美市场的销售就开始进入黄金时期, 这期间除了韩国的湿式加工依然维持其特性及竞争力外, 在欧洲已逼使当地工厂也往更高一层的产品发展,以试图摆脱亚洲地区国家的竞争。 以世代竞争理论来分析,现今工业产品要保持5年的优势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从台湾5年前的报价新台币45元/码, 到如今都已经降到30元/码以下, 相对因客户对产品特性也愈来愈了解,所以对品质管理内容的要求也愈严格, 而成品布的售价也从5年前的几美元/码降至约1.7美元/码,.所以当媒体的焦点在注视这项产品时,产品的最好时机是正在消失中。
台湾业者对此也并不悲观,他们认定欧美日在做甚么?那就是台湾要经营的方向。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就因为台湾的投入,间接地明显冲击到Gore-Tex及Toray等知名公司的市场。对他们来说, 防水透湿不再是神秘的东西,如果懂得寻找好的化工原料(PU),上胶或贴合机及老板的经营智能,仍然能在台湾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