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广泛的非织造布产业
SARS战役中,除了抗疫必备的口罩与防护衣等受到重视外,身为防护性纺织品主要素材的非织造布产业也卯足了劲生产,以提供口罩与防护衣生产业者充足的原料制造防疫产品。
台湾非织造布产业产值自1991年的58.3亿新台币,到2000年达到88.76亿新台币,10年间成长率达52.1%,期间除了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产值曾大幅滑落外,从1999年至今,国内非织造布业的产值约占纺织业产值的2%到3%左右,呈现平稳缓慢的成长走向,2003年1-3月非织造布产值为23.2亿新台币,较去年同期成长3.62%。而4、5月SARS疫情明显炽热,预估口罩与防护衣产量的扩增将带动国内非织造布产值的进一步成长。
历年纺织业与非织造布业产值统计 单位:新台币百万元
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1-3月) 与去年同期相较%
纺织业 352147 351580 309696 296166 68839 1.75
非织造布 8144 8876 9350 9497 2318 3.62
非织造布
业占纺织业比例% 0.023 0.025 0.030 0.032 0.034 --
|
资料来源︰工业统计月报
由于非织造布配合抗静电处理、拨水处理、添加活性碳、抗菌处理等过程后,可应用于制作隔离衣、口罩等防护性纺织品,因此受到SARS疫情激起口罩、防护衣等热烈需求的影响,非织造布业者订单纷沓而至,除产能满载外,尚需扩增生产线才足以应付订单需求。
目前,国内许多非织造布产品以出口为主,外销到其它国家加工制造,使得国内非织造布产业的价值链缩短,也令非织造布产业整体的发展受到限制。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非织造布出口值在50亿元新台币以上,占纺织业出口值比例不高,约只有1.2%;非织造布进口值则约18-21亿元新台币,占纺织业进口比重大约为2%。台湾许多非织造布厂商外移至海外生产,直接影响国内非织造布的总生产量,移出生产再输入的结果,也使台湾非织造布进口量不断成长,其中尤以从美国及中国大陆进口的非织造布产品为多。
SARS为台湾民众带来生命安全的危机,同时也让民众认识防护性纺织品并学会使用此类产品以预防流行病的传染。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多,往后的纺织品不仅是遮蔽与保暖的功用,还身负抗菌、防护的任务,而非织造布在加工处理过后可产生滤菌、抗静电等效果,是制造医疗卫生纺织品的重要素材,也是当前过滤材料研发上不可或缺的主流元素。非织造布滤材的应用环境除了一般室内空间、汽车内的空气滤净外,许多高科技工作环境如无尘室等更需要稳定、效果佳的过滤品质。
非织造布除提供制造医疗、防护性纺织品之用,也使用在农业、交通、地工等其它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家饰用纺织品上,成为高科技纺织品的发展素材,应用性相当广泛。由于非织造布产品用途仍不断的研发与创新,是相当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预估未来仍有大幅成长的机会。
目前,台湾本地的非织造布生产以一般民生用产品为主,其它用途的非织造布产品较少,而非织造布滤材的部分则多为国外进口,加上许多非织造布厂外移生产的结果,使产业价值链缩短,利益相对缩水。此次SARS疫情的发展,为民众开启了对防护性纺织品的认知,更加点明高附加功能纺织品的未来发展性,因此台湾应加强研发产制具高附加价值的非织造布产品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出口创造可观的利润。
崭露头角的明星产品
在口罩的附加功能上,除本就应用普及的活性炭外,奈米光触媒也都是此波SARS疫情下崭露头角的新兴元素。随着疫情发烧,许多业者纷纷推出号称可达到杀菌效果的奈米光触媒口罩,虽然实际效果尚待验证确认,但也掀起市场上一阵奈米光触媒旋风,各式各样主打高科技的产品,提供消费者的更多选择性。
无论奈米光触媒纺织品对抗SASR病毒的实际功效如何,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是,奈米光触媒都是新兴科技产物,也是近来产官研与学界致力研究发展的关键科技,也是相当具前景的技术。奈米材料应用在纺织产业上,可由混练纺丝、后整理加工等技术,赋予纤维纺织品紫外线遮蔽、抗菌防臭、远红外线、导电等各种功能。奈米科技虽然尚未广泛应用在纺织品上,但其在未来发展机能性纺织品并提升纺织品功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纺织各界投入研究,让台湾迈向高附加价值纺织产业的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