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供应商的力量和讨价还价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供应商和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和发育程度。从各国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纺机业之所以发达,并不仅仅是因为本国市场上活跃着许多强大的纺机企业,更是因为这些国家有着完整的供应链,有着发达、活跃的纺机部件和器材供应商与供应体系。发达国家纺机产品的供应链是相当发达的,它体现在:(1)供应商数量众多,市场交易活动活跃,有关信息比较充分,纺机企业很容易知道市场上存在哪些供应商以及主些供应商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优劣势,从而比较容易地从市场上采购到自己需要的部件;(2)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技术趋于成熟,不存在所谓的“技术瓶颈”问题,且零部件企业有自己的研发体系和能力,可以从事自主研发活动;(3)纺机企业和部件企业之间保持着稳定和诚信的供应关系,这与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4)纺机企业采购成本较低,不仅是生产环节中部件制造成本低,还包括交易谈判、签约成本和物流成本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发达的运输、通讯和金融服务业对于降低采购成本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零部件供应环节的市场结构、“价格天平”和核心供应商的市场势力。一个完全竞争、垄断竞争还是垄断性的零部件市场结构,对于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纺机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越是竞争性强的供应体系,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有利于纺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零部件产品和服务质量越有保证,反之,如若供应体系呈现较强的垄断性特征,产品价格决定权在供应方手中,身处供应下游的纺机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将被迫接受过高的供应价格,而且在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也将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供应商的技术经济特征和进入障碍。通常而言,零部件供应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对于市场结构和供应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零部件生产如果本身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如汽车发动机制造),那么它必然需要庞大的市场需求予以支持,同时,达到规模生产的供应商将在成本上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容易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同样地,如果进入障碍较高,新的供应商不易进入,那么现有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比较容易地占据市场主导位置,或者获得可观的垄断利润。
第四,供应商的自组织程度。一个组织良好的供应商群体无疑会增加与后续采购厂商的筹码,相反,一个相对涣散和恶性竞争的供应商群体将导致供应关系的混乱和市场行为的无序。从采购商或整机厂商而言,供应商之间的组织化的影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组织良好的供应商组织将拥有较强的谈判力量和市场主导力量,容易取得比较有利的供应价格和供应条件(如交货期和交货方式),这对采购商而言可能因为意味着采购成本的提升而不受欢迎;但是,组织无序,竞争过于激烈的供应商群体却意味着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品质的下降。
第五,纺机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纺机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和供应链管理程度取决于生产的生产化和市场化程度,如果一个纺机企业追求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那么它面临的问题将会大得多:从生产过程来看,企业的生产管理幅度和指挥难度都会大大增加,企业运转的灵活性也会随之降低;从结果来看,企业的采购成本很难降低,产成品的质量也很难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也会因资金需求过大而入不敷出;从经营机制看,由于缺乏竞争,零部件生产环节的惰性和X非效率会大大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生产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发达,零部件供应市场化程度较高,总装厂很容易地到市场上采购到价格低廉、质量优异、服务周到的零部件,最终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都会提高。
从我国纺机业现实来看,供应商的力量短期内还不足形成对下游纺机企业(从事最终纺机产品加工制造业的纺机企业和采购商)造成很大影响,其原因也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反映出来:
(1)中国纺机业的供应体系和供应链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过程 当中,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状态。
(2)零部件供应环节呈现出竞争性的市场格局,没有垄断性厂商能够成为纺机零部件和专件的垄断供应厂商,竞争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程度比较激烈,“价格天平”更倾向于主机厂,但同时,由于竞争性价格的存在使得供应商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因而供应商的研发体系、技术改造和销售网络建设等受到较大限制。
(3)国内纺机专件供应存在一定的进入门槛,关键在于技术门槛而不是资金和人才制约。从目前全球纺机业发展趋势看,纺机设备的零部件正在呈现自动化、连续化和数字化趋势,我国以机加工和人工为主要手段的专件生产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由于纺机专件的平均利润水平还高于纺机整机制造,因此,纺机专件的吸引力是现实的。
(4)我国纺机设备供应商的自组织程度较低。旧的组织体制已经打破,但新的组织体系还没有形成,在散乱无序的格局下,中国纺机企业竞争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5)纺机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纺机企业特别是以中纺机集团和上海太平洋集团为代表的国有纺机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体制方面还遗留着旧体制的遗风,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企业或集团内部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低,产品自制率很高,市场采购比率不高,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管理难度和生产成本,也使企业运转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需求方的力量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纺机企业受到需求方的压力较大,但在不同细分市场上程度却不尽相同。在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端纺机产品市场上,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总体上有利于供方,而在中低端普通纺机产品上,纺机企业受到市场需求的强大压力,需求方在讨价还价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通常,从需求方的角度看,影响需求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一是需求数量以及与供应数量的对比。
二是需求方的集中度和大客户力量。
三是需求方的自组织程度。
四是需求方的支付能力。
我们也可以从供给方面来分析需求方讨价还价能力,涉及因素主要包括:供给数量以及与需求数量的对比、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政府产业政策等等。我们以前两者为例进行说明:
(1)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纺机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强竞争状态,生产能力普遍高于市场需求,因而需求方始终处于市场强势地位。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国内纺机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有限的市场需求被若干大纺机集团所分割,而在高端产品市场上,尽管国内需求很旺且国内生产企业无法提供,但由于国外生产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际上讨价还价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国内购买方手里。
(2)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正在变得日益激烈和残酷,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国内纺机企业成为竞争主角,在通用强的产品系列上,国内企业大多采用价格竞争策略占领有限市场;在高端产品市场上,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显然易见的,与国内纺机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纺机企业往往在细分市场上或者某些环节上具有技术优势,它们普遍采取差别化策略占领市场而不是进行削价竞争。
综合考虑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结合我国纺机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国内纺机生产企业受到需求方的市场压力是比较大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纺机市场的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