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九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已经划上句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结束、一种沉寂,相反它是一个开始;无论是参展商、主办方,还是观众,相信在展会之后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评价一个展会的成功与否,相信参与者最有发言权。在此,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士,请他们发表了对此次纺机展的看法。
2006年再相聚
——德国奥斯多夫销售经理Schlageter谈展会印象
主要生产烧毛机的德国奥斯多夫公司,来参加北京和上海的国际纺机展已有10多次了,销售经理Schlageter先生认为,参加此次展会收获还是很不错的,对整个展会的组织、服务比较满意。
谈到参展的目的时,Schlageter先生说主要是为了让客户对他们的产品有进一步了解,加强跟用户的联络。这次参展目的基本已达到,意向客户都来了,随后将会收到一些订单。在观众方面,虽然人数没有其他同类著名纺机展人数多,但观众的质量较高,跟前几届相比观众素质有明显提高。2006年的纺机展他们依然会来,但现在展会太多,他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每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将它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
另外,让Schlageter先生感觉不便的是,在展馆内没有设置银行会员自动取款机,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中国国际纺机展还需要向国际上其他大型展会借鉴。
辛苦,但值得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生泽感言
在机械设备方面,今年中国馆展出的产品有很可喜的进步,推出来很多新品。但这种进步主要是在机械技术方面,虽然机械技术进步对推动纺织工业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营销观念的改变,纺机除了机械技术外,还要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打动市场。和国外一些大企业的机械相比,目前我国企业对这些还不够重视,在整机系统设计方面、营销环境和消费环境层面,缺乏更高层次的设计理念。工业设计要把企业文化表现出来,我国的纺机产品还做不到一看就是他们企业的产品。
在服务方面,主办方的各种组织井然有序,展馆指南等等让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纺织机械和印染机械没有分门别类,而是混杂在一起,使得无论是参观纺织机械的还是要看印染机械的都不得不奔波于各展馆之间。
此外,交通状况也令人畏惧,早晨来时明明见到展馆就在眼前,却花半个小时也到达不了;回去时要至少走一站地才能打到出租车。
总的来说,展会规模宏大,展出的机械设备先进,尽管在细微处还存在不足,但基本是一次成功的展会。
用法律武器净化展会
——访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东威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东威坦言,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纺机展不是第一家,但将知识产权办公室设在馆场内进行现场办公尚属首次。
谈到这样做的初衷,刘东威说,会展业目前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仅次于旅游业,而且近几年来发展势头很大,但一段时间内政府对展会的重视和管理不够到位,使得一些展会秩序较为混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正是出于这些考虑,纺机协会要求我们知识产权局的参与,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净化展会环境,促进展会健康发展。另外,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管理较差,甚至许多人还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概念,我们将办公室设在展馆现场也是想动员全社会来关注和参与保护知识产权。
在具体做法上,事先告知参展商,让他们有维权的意识;然后对参展商涉及专利的参展项目进行预先专利登记备案;现场接受对冒充专利和假冒他人专利违法行为的举报,并及时予以处理。
然而,机械技术之间相互借鉴的较多,那么如何区分借鉴与侵权呢?对此,刘局长的回答是,他们专门组织了一批专家,对机械的发明专利和外观进行仔细鉴别,经过研讨后再得出结论。
刘东威认为,将知识产权现场维权办公机构设在了展览现场,这一举措为投诉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确保了展会中涉嫌专利侵权及其他专利违法案件的及时快速处理,充分体现出知识产权主管机关深入维权工作一线的工作作风,也体现出这届展会主办方高度重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展会良好展览秩序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