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展览市场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展览会多,办展的单位也很多。这原本正常,商品经济时代,何种经营盈利空间大,人们便趋之若鹜,会展业的繁荣为我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多”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前不久,媒体披露广东某一国际性的纺织服装类展会有欺骗行为,号称有百来个专业厂商参展实际只来了五六十家,而且所谓的“纺织服装展”也变为六七个内容不同的展会,其中有消毒用具厂商参加的“杀毒交易展览会”,有“国际空气压缩设备展”,甚至还有“轮胎展”,而真正参加“纺织服装展”的厂商则寥寥无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又有参展商对浙江的一个纺织类展会表示不满,原因是该展会在招展宣传中被冠名为国际展,而实际举办时“国际”二字已被去掉。按照惯例,只有海外参展商和观众占到总数的20%时,才能称为国际性的展会,无疑该展会远远达不到这一指标。 有人说,不是办展方太狡猾,而是展会的效益太诱人:可以提高参展商的知名度,促进贸易交流与合作,因而总有展商跳入陷阱。更何况,在我国展会名称和参展内容大同小异的不计其数,而支持单位、冠名权又比较容易取得,参展商难以分辨哪个展会真正有效。 在此类案例中,人们常常会同情上当的参展商,殊不知主办方也很无奈。筹备一场展会,从策划、宣传到招展、布展都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最后应者寥寥,并不是主办方所愿意看到的。在那些小展会因招展难而导致怨声载道时,一些大的纺机展、面辅料展和服装展等却出现招展爆棚,有的甚至因场地有限只好将一部分参展商拒之门外。我们不得不感叹名牌的力量,但可惜的是,在我国多如牛毛的展览会中,这样的展会并不多见。 正当我们呼唤在宏观指导和舆论监督下,建立起一套游戏规则时,国外展览巨头开始纷纷抢滩中国。今年初,商务部发布的第一号部令规定:“外商投资会议展可以在中国境内主办、承办各类经济技术展览会和会议。”这意味着外资展览公司获得了在中国境内独立办展权。经历了起初“狼来了”的担忧,业内的一些人士开始考虑如何“与狼共舞”。诚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保护和设置壁垒不是提升产业的根本之计,只有在竞争的压力下,学习国外巨头的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狼来了”会使我们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使我们打造名牌展会的决心更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