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第二次中纺网络棉纺沙龙在山东青岛召开,共30家棉纺织企业对当前及今后的棉花、棉纺织形势的自由论谈的形式展开讨论。
简单总结这次座谈会,纺织企业对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看法较为集中,认为在配额分配中忽视了对纺织企业配额下放的空间,不应把30%以上的分额分给中纺棉、中储棉这样的国有贸易公司,因为真正用棉花的是纺织企业,这些公司占有着大量的棉花却并没有发挥调剂余缺的作用,而纯粹是以自己的盈利为目的。
关于今年后期的棉花价格走势,企业普遍认为高等级棉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关键问题是涨幅的大小,而涨幅的大小最终又要看棉纺织品的市场情况,棉纺织品市场形势好,涨幅会大一些,反之小一些,中、低等级棉由于国内、包括国际的供应量充足,因此价格上涨的难度较大;
关于今年的棉纺织品市场,未知的因素太多,无法确定出口退税、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对棉纺织品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可以确定的是,从全球角度看,棉纺织品的生产和供应都是供过于求的,因此,棉纺织品的价格受原料成本的牵制会上涨一些,但最终将无法与原料的上涨同步和同一程度;
近期工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将棉纺行业划分为高危产业,紧缩银根,基本上不给贷款,即使手续齐全,符合产业政策,企业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再搞这样的“一刀切”
关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电子撮合,一部分纺织企业认为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没有完全发挥“晴雨表”的作用,认为操作痕迹明显,甚至是部分大户的“情绪表”……
以上是此次会议的部分简单结论,下面是企业的具体谈话:
企业声音之一:总体感觉来看中,今年11月份的形势明显比10月份要好,10月份是最困难的一段时期,11月份开始慢慢好起来。此外,纺织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追加的50万吨棉花配额的问题,50万吨配额下来以后,纺织企业和用棉企业实际到手的20万吨都不到,如果这50万吨棉花都能实际发放到纺织企业手中是最好的,可现在纺织企业用棉不得不从中储棉或中纺棉进口,这样每吨棉花的成本就至少增加了1000元/吨,现在中纺棉抛出的价格是1月份SM级18300元/吨,还要交订金,等货到付款后才给你棉花,现在市场要求的就是公开,透明,而现在市场上1月份SM级最高价格也就是85美分/磅左右,远低于中纺棉抛出的价格。所以说国家宏观调控时,忽视了对纺织企业配额下放的空间,所以我建议大家给当地的计委反映一下,再由当地计委给国家计委反映一下,今年追加的50万吨已经分完了没有办法,因此对于明年的86万吨的配额分配,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都应该给纺织企业多分配一些;中纺棉或中储棉进口和消化棉花的能力很强是,但30%多的比重,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也很大,所以在明年的配额分配中比重应下降到10左右,而把下降的部分都分给纺织企业,现在的纺织企业也具备自己进口棉花的能力。我再次建议纺织企业多到当地的计委呼吁一下。
从国际上的供需形势看,作生意的棉花公司SM、GM级都有,你要多少有多少,但有时也会有虚高等级的情况,而国际上的农民合作社对棉花等级的界定还是较严谨的,他们认为本棉花年度,高等级棉的供应量还是比较少的。从我们国内来看,真正好的,大家看得上眼的3、2级棉花还是很少的,价格在18000多以上,事实上一直较坚挺,价格大幅下滑的主要是低等级棉,因为今年全球的低等级棉(包括我们国家)供应量还是相对充裕的。因此下一步,对于我们纺织企业来说,高等级棉的供应还是很紧张的,这就对高支纱的生产造成很大压力。我认为市场上高等级价格往上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企业声音之二:纺织企业从新棉上市以后,面临着棉花市场混乱的局面。在9月底参加完棉花协会的成立大会后,我有些失望而归,本身是准备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会上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是虽然棉花协会包括农业口、棉麻口和工业口等各方面,但我们纺织口的呼声是最微弱的,紧接着10月份国内棉价,一天一个价,逼到18500元/吨、19000元/吨,而纺织品市场还不动,企业面临着停限,开的选择,当时下来的,现在来看内地企业停的是有些早,从当时的市场看,棉纱的上涨无法同步或稍落后于棉花的上涨,而棉布的上涨又无法同棉纱的上涨同步或稍落后,整个产业链出现明显的脱节。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国内的棉纺能力事实上还在增加,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新疆的纺锭还在大幅增加,没有因为棉花的涨价而停止。
关于棉花情况,前几个月说供不应求,而最近的好多信息又说,供求基本平衡,国家发改委可能感觉到工业库存的量很大,国家的理由可能是今年我国内部产量减少,可国际上棉花是供不应求;以我们国内的产量加上进口基本可达到平衡,而问题的关键是棉花进口有配额限制,对于我们国内棉花形势来说,国内棉花供求平衡与国际棉花供求平衡是迥然相异的。从我们最近的考察来看,一些企业的情况很好,例如无锡一棉在12000、13000元/吨的时候,存在4-5个月的棉花,这样的企业希望棉纱涨价,他们认为棉价大涨是件好事,对纺织企业来说是一次大的洗牌。但反过来讲,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大家都尽力坚持,都希望别人停,看谁能耗过去,就像“东南亚金融危机”,活过来的都成了“大哥大”。最近国内、国际棉花都在降,但高等棉降的少,低等级棉降的多。
现在的棉花80%在流通企业手中,20%在工业企业手工,这样棉花企业在炒作中就处于主动,如果80%的棉花在国家和工业企业手中的话,就会对我们纺织企业比较有利。
企业声音之三:关于出口退税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我认为无论如何也要保市场,即使有所亏损,因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棉纺织品市场上竞争激烈,一旦退出了市场想再回去,就是难上加难。关于产品方面,我们感觉到现在的大路货在市场上竞争力越来越弱,我们现在在市场上出口的量很大,但产品价格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下一步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挥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还有就是向一些不要配额的地区,例如非洲地区加大出口力度。结合当地棉花资源,在国际市场也探索出一条路,还要呼吁国家加大在棉花进口方面的改革力度。
最近还有这样一个信号——9、10月份购买纺织机械的企业出现退货,即使已交付订金的也要求退货,这说明大家意识到再上纺绽就难了,棉纺行业好了几年也到头了。
关于上化纤改变产品品种,就我企业来说,人棉的行情出现过好的情况,大大弥补的棉花的损失,棉花少用20-30%,但还是要保证必须有棉花这一块,因为要保证产品的全面性,调整后只能是减少了损失,使我可以生存下去。
企业声音之四:棉花涨价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部分过去纺混纺结构比重大的企业,每天60多吨纱,用50吨的棉花,10吨化纤,棉价上涨后,调到20吨左右的化纤,40吨的棉花,但这种调整是短时间的。因为每个工厂面对的客户基本上是稳定的,增加化纤用量只能解决自身的原料矛盾,而市场需求本身的需求变化不是太大,你做的多了,只会压在那里,日后慢慢消化,以后棉花多了,还是要调回来的,现在很多厂又恢复了棉价大涨前的用棉量。库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涤占的比重加大,只能一个阶段地调整,只要客户渠道没有变,对于企业来讲,长期来看,产品结构调整不可能有大的变化。
关于限产,盐城一带,纺布基本没关。织布关的较多,而且主要是喷气和剑杆,无梭部分限产较多,在用电高峰的时候,有的企业选择在高峰电和平谷电时将无梭关掉,只在低谷时开,基本关掉1/3,主要是因为无梭织布用的纱较多,棉花涨1000元/吨,20-30公斤的纱就要涨0.2-0.3元,纱对于销售来说是困难的。
10月份虽然棉价高,但对一部分纺织企业来说还是赢利的,因为前期的库存已销完,以前的低成本拿到现在的高价位来卖,即使价格有所回落,但相对于前期还是有利润的。进入11月份以来,上门卖棉花的多了,过去毛重结算,现在也承认公检结算,价格也降低了。目前的生产情况基本正常,但无梭织机仍在限产有1/4间关的。预计涤棉纱还会下降,但化纤预计不会再大幅下跌了。尽管实际上纯棉纱还是好销,特别是32S、40SJ40S>29500<32000,即使卖最高价也不是很划算。有一些厂虽然没有限产,但尝试把纱支变细,从而把产量降下来。目前能纺精梳纱,高支纱的棉花主要还是新疆棉,因为地产的品质差,江苏的3个产棉大县,基本上没有2级,最好的也才3级。大家认为春节后适合纺高支纱的高等级棉预计还有上涨空间,低等级棉预计无上涨空间,当地有很多棉花没有卖,但都是低等级棉,这样的棉花如果同时涌上市,今年的棉花尽管成交,但低等级棉的供应还是丰富的。
从生产销售看,很多厂都在赶交期,目前的销售较红火,多持续到圣诞节前。1月开始的出口退税我认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大家都站在同一困难的起跑站,只要中国人之间不互相压价,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空间的,这4个点的损失还是会减少一些的。建议各厂还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此番原料上涨引起的洗牌中,谁能抓住机遇,适应市场,谁的日子可能就会好过些。
企业声音之五:山东部分地区到目前为止,棉纺生产能力扩张仍很快,据滨洲行办上报,02年底时,魏桥报的数是335万锭,到目前预计在400万锭。其他很多地区也在以2位数的速度在增加。此次棉价大幅上涨对魏桥这样的地处棉花产地的大集团几乎没有影响,目前还没发现停产的,一些小的三资企业限产。放大的供求关系的数据对谁都不好。
企业声音之六:反映纺织企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工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停止向棉纺企业贷款,棉纺行业成为了高危行业,不做有关棉纺行业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