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月即将来临,正是各方展会热闹时。
粗略算来,在这两个月中,包括上海、广州、江苏、宁波、大连、青岛,以及沙溪、大朗、濮院等地在内的服装展会竟达十几个。在这些展会中,在重点城市举行的大规模展会更突出综合性;而小规模、小地方的展会则更多地突出其地方产品特色(如沙溪的休闲装、大朗和濮院的毛衫)。可见各具风格、一片繁荣。
然而,面对如此繁荣的愿景,很多人不禁会在心中留下不同程度的疑惑:这些规模不同、特色不一的展会到底能为我们的企业和行业带来什么?
而要真正想厘清当前我们这些展会的现实,恐怕这些疑问才是我们的最佳捷径:
每一次展会的人气到底有多热?成交额到底有多大?
在什么原因的驱使下,企业的展位在一年年地越做越大、越来越奢侈和铺张?
纷纷被挂上“国际”招牌的展会,其“国际”到底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只是有几个洋面孔的采购商和品牌出现吗?
所谓的“国际”到底是一种现实,还是仅仅是憧憬?
对于不同的展会、不同的企业,在展示形象和促成交易之间如何平衡?
政府和企业在展会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推广地方产业形象和为企业提供切实的服务之间,有着怎样的平衡关系?
企业对于展会的态度如何?是发展的契机?还是为了完成任务?
加盟商对这些展会的态度如何?他们之中到底会有多少人会自掏腰包从远方风尘仆仆地赶来?
这些展会和消费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展会对于专业媒体意味着什么?新闻的线索?观察的角度?广告和发行利益?
企业的订货会与参加展会之间有着怎样的衔接?
是谁在为我们的这些展会买单?是企业?是政府?还是最终的消费者?
延续了十几年的地方展会与才露尖尖角的展会相比,相互的优势与劣势如何?
究竟是谁对展会一直和正在保持着隐秘的热情?
如果展会不存在?企业和品牌还有哪些有效的推广策略?
……
说实话,在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现实包围中,可能任何人也无法找到真正完满的答案。而且,在现实的面前,答案或许也并不重要。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在这些不同角度的疑问中理出些许清晰的一点儿有关展会的门道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