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1.纤维细旦化:短纤0.5-0.8旦,长丝0.2-0.5旦。
2.多钟功能纤维的出现,如具保健功能的纤维(远红外、磁性纤维、抗紫外线纤维、奇异纤维、抗细菌纤维等)、仿生性纤维(蛋白质纤维、甲壳质纤维等)、高功能纤维(高强涤纶、Kavlar、碳纤维、Tencel纤维、香型、高收缩等)、异形纤维(三角、五角、扁平、矩形)、智能纤维。
3.复合材料的发展
4.非织造布,发达国家每年以8-10T的速度增长。
5.应用其它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渗透到纺织工业领域,改变纺织工业目前现状,改变产品结构、质量和品种。
二、短流程
1.化纤长丝纺纱已占纺织工业的相当地位,长丝与短纤比例,美国36:64、日本53:47,世界平均43:57。其中有化纤长丝变形-变形纱(假捻、空变、网络);化纤长丝牵切纺-直接制条工艺。
2.非织造布:流程短、产量高、成本低。除服装应用还有局限性外,可应用在纺织品各领域,且在扩大。专家对非织造成布生产量的对比,以自动有梭机台时产量(米)为1,而非织造布台时产量的倍数为:针刺法125、粘合法480、纺粘法2000、温法10000,可见非织造布生产效率和发展前景。
三、自动化连续化
纺织工业走向自动化连续化,达到减员增效,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自动化水平:现代化纺织厂以生产中等纱支为例,1个细纱档车工可看管10000纱锭、1个布机档车工可看管100台以上布机。
2.万锭用人:从原料-细纱,一万锭用人7-9人(包括生产管理人员)。
3.我国目前水平:引进先进水平(上海)万锭用人50-100人,一般纺织厂万锭用人200人,力量比较弱的地区则为300-500人。这反映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与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