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世界银行在纽约的会议上指出,“中国加入WTO后的未来5到10年内,其纺织品总额有望占到世界的一半”。纺织工业不是“夕阳工业”,现在世界银行认同世界上只有“夕阳技术”,而没有“夕阳产业”的说法。现世行的下设机构鉴于中国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已准备在中国的纺织业投资。国内的纺织业在重视并保护科技成果,如何使之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实现利润,体现科研人员真正价值是科研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02年桑麻科技基金颁奖奖项一等项有四项:
一、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的开发和产业化、高收缩纤维。
该项目在研究分析了原料的热性能、流变性能。确定了最佳的配方及纺丝成形工艺条件,将PA/PE共混比由重量的50/50提高到65/35,降低了成本,由于添加了1-5%的第三组分改善了可纺性以及初生纤维的可拉伸性能,剥离后超细纤维细度提高及提高了均匀性;共混纤维单丝中PA6的岛数大于1000个,超细纤维直径小于0.5μm,连续长度大于15mm,溶剂剥离过程中加入助溶剂,加快了剥离速度,提高了剥离效果。该项目经专家监定已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成果的先进水平。
POY工艺制备高收缩PET纤维,它以合成四元共聚酯作基础原料。用2800-3000M/分纺丝速度制得POY,再配合较高温度、高速的拉伸,加弹工艺制得DT及DTY潜在性高收缩纤维,热拉缩在25-65%之间的成品纤维。该技术已转让给齐鲁化纤集团公司,生产出切片1200吨纤维900吨,创造了300多万利税经济效果。
二、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
它改变了一百多年丝织设计意匠表现方式,利用有限的色丝(红、黄、蓝、黑、白五种色)经交织时产生的空间混合效果,实现丰富的视觉色彩效果,解决了一般丝织物无法清晰、细腻表现原图案(纹样),通过“系统组织结构组合”使织物能够完美地再现原作的风貌(如清明上河图的织锦长卷)。成果的创新在于分色成像原理,使织物交织色彩(理论值)达到4500种以上(传统工艺中最多采用15色丝线,达到113个组织显色结构。此技术使组织密度提高数倍,设计制作速度提高8倍以上,成为首次采用三原色原理进行仿真彩色织造的成功范例,其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此项目经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科技成果项目鉴定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
此项目技术用全新的织锦工艺制成的“中纺锦绣”真丝织锦画为我国独创。其清晰度及组织密度较传统的织锦画提高6-8倍,色彩种类表现提高10倍,并能在一定的光源角度下显示出奇特的视幻效应,闪现出原作所没有的真丝纤维柔和华贵的光泽以及折射出作品的内涵。
三、粘胶基碳纤维(航天部门用)
用国产帘子线能成功地研制出航天部门要求的粘胶基碳纤维产品,全部属我国知识产权。该项目研究了连续化、空气介质低温热解,两段排焦、混合催化剂、稀纬带加工等独特技术,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温碳化炉等设备。1998年将成果转让给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经扩扩大设备试验投产提供了合格产品,并利用化纤厂的次品短纤维制成毡制品开发出高吸附性的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制品。此技术开创了具中国特色的“先碳化后织布的技术路线,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四、Lycell纤维国产化工艺和设备研究
该项目解决了年产100吨Lycell纤维生产中溶解、纺丝及溶剂回收三大关键技术。已于2000年、2001年分别由上海市科委组织的鉴定,结论为“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项目的成功为Lycell纤维生产的国产化,打破国外几家大公司的技术垄断,为将来发展新型Lycell纤维的规模人奠定基础,为粘胶纤维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生产产品档次高、污染少、效益好的新型纤维创造发展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