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国纺织业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表现在全行业产值的大幅度增长和出口势头的强劲上,单看全国各地红红火火的展会,你就能体会到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春季在京连办的"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中国国际纱线博览会"、"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还是秋季隆重推出的"第十六届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纺机展"、"第十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第十届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博览会"等等,它们都为中国纺织行业谱写了一曲曲华美乐章,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纺织业的辉煌。
纺织展会迈向品牌化
回顾这一次次盛会,其中的精彩细说不尽。总体上,2004年中国纺织展览会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规模扩大。据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介绍,今年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来华国际展有10个,展出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组织出国展9个,出展摊位521个,这是纺织展览业历年来的最好水平,在各行业名列前茅。国内几个大型展会出现招商爆棚的现象,第九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展出面积达6万平方米,但仍有不少企业因场地有限无法参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及中国国际家纺、面料展今年展出面积比往年翻了一番,前者有10万多平方米,后者也多达9万多平方米。除了面积的扩大,纺织行业的展会数量也在增加,各地大大小小的展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少以"首届"冠名的展览会,中国国际纱线展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个,首次登台便受到业界的追捧。
第二,专业性增强。今年各大展会都突出专业性,向世界一流展会迈进成为一些大型展会的自觉追求。专业性办展的表现之一:严格要求观众质量。2004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采用网上预登记和现场登陆相结合的方式;第九届中国国际纺机展也采取现场电子登录的方式来限制非专业观众,同时做好专业观众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另外,组织服务也更为专业,主办方在服务上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展馆的布置、展位的查询等各项服务设施从方便展商和观众的角度出发,日臻完善。专业性办展的表现之二:注重科技的交流。如今技术论坛已成为展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展会在展览的同时邀请业界专家和企业代表交流和探讨行业的最新技术及面临的重要问题,技术交流与产品展示相得益彰。今年专业化办展的另一大亮点就是突出知识产权维护和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第九届中国国际纺机展上,组委会首次在展会现场设立了法律咨询办公室,专门聘请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和知识产权局的专家,为参展商及专业观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而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家纺博览会和面辅料博览会上,除了设立法律咨询办公室外,还举办了与纺织服装密切相关的法律专题讲座。
第三,国际化程度提高。今年,在纺织服装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展会都吸引了不少海外参展商和观众,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都以展团的形式组织其国内知名纺织企业来华参展,展示他们的新产品、新技术。有些国家虽然没有参展,但也纷纷组团前来参观、洽谈。展会期间呈现出展馆内展品争奇斗艳、展馆外行业交流热火朝天的景象。
行业与展会互惠互利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蒸蒸日上,尤其是纺织展会生机勃发,可以说正是行业的繁荣和市场的需求成就了纺织会展业。
对于海外企业来说,随着中国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海外的生产企业所渴望占领的。而展会正是他们抢滩中国市场、进行贸易洽谈的最好平台。当然,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国内企业也不甘示弱,随着我国纺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他们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扩大市场占有率。正是依托于这种市场需求,我国纺织会展业一步步走向繁荣。
后配额时代展会走向
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国际上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也在抬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趋势下,走品牌化之路是我国纺织会展业不容置疑的选择。
在展品上,重点推出高档的新品种。面对国外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等各种壁垒,我国纺织业只有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获得竞争力。作为行业的晴雨表,展会会将这一趋势反映出来。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的一些生产企业也都带着最新产品打入中国。展会作为一个竞技的舞台,只有将最好的水平展示出来才能胜出,因而展品的高档化将成为潮流之一。
展会自身将更加市场化。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信息部副主任刘彦威认为,市场化运作是展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WTO协议正式履行之后,外国展览巨头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展览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都将受到挑战。没有品牌的小展会将被逐渐淘汰,大型的专业展会将逐渐走向垄断,而低质量的展会将越办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