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投资1亿元的茧丝绸家纺一体化深加工项目签约落户江西省修水县。项目由浙江省嵊州悦龙领带服饰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灌南丝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茧丝绸家纺一体化深加工项目含有茧丝原料生产区和丝绸深加工项目区,将建设8组自动缫线生产线、2台套捻线丝生产线、2条丝织拉毛生产线、1条丝绸家纺系列产品生产线。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缫丝、捻丝到丝绸家纺的完整丝织品产业链,年销售总收入达2亿元,纳税1000万元。修水作为全省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和国家“东桑西移”的基地县之一,该项目的建设将对修水巩固和稳定蚕桑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将目光投向新疆,进行资源开发和产业重组,使新疆纺织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疆纺织行业借西部大开发之东风,积极招商引资,并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自2005年起连续3年引资达12亿元以上;2008年起达20亿元以上,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已落户新疆的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有20多家,其中全国纺织500强企业17家;重组或新建棉纺企业规模已达到240万锭,占新疆总规模的60%。如新疆溢达、奎屯云森、阿克苏巨鹰、新疆鲁泰、新疆天毛、新疆雅戈尔、玛纳斯澳洋、新疆银鹰、新疆天鹅、伊犁金鹰、香港互益、浙江雄峰、浙江弘生、沙特阿吉兰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建立,构建起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提升了新疆纺织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
3、每生产一件针织服装,成本从原来的7元左右减至1元多。这是浙江嵊州共和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一项技改投资带来的效益。该企业负责人透露,这项投资500万元的技改项目,将给企业带来两倍利润。
共和针织是一家专业从事针织服装生产、销售的出口企业,现有员工400多人,拥有传统针织横机300多台。由于受设备手工操作限制,每台设备在运转时需要一个人看管,不但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高。面对送上门来的一些订单,企业只能通过外发加工,但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企业利润也有流失。与此同时,本地及外地一些同类型企业由于上马新设备,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2009年9月底,面临资金压力的共和针织在绍兴万丰担保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筹资500万元引进了40多台全自动电脑横机。2009年11月,新设备正式投产,月产量达到3万件。
该公司负责人楼侠平算了一笔账:以前300多台手工横机,需要300多个操作工人,按照当地70元/天的工资水平计算,光职工工资每天就要2万多元,每月为60多万元。技术改造后,现在一个职工可以看管6台设备,如果设备总量不变,相当于节省了5/6的人工成本,那么每个月的工资成本仅10多万元。
另外,原来由于老设备靠手工操作,设备利用率低,一般一天只上一班,现在新设备完全可以采取“三班倒”工作,相当于设备产能增加了两倍。这样一来,以前外发的订单大多数都可以自己消化了,不但产品质量得到控制,而且一些中间费用也不再流失。楼侠平预测,今年企业的利润应该高出去年两倍以上。他表示,等资金宽裕了,还将进一步扩大企业产能。
4、近日闭幕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新疆将抓住国家“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的契机,集中力量推进石河子、阿克苏纺织基地建设,吸引大型纺织企业前来落户,全面提升自治区纺织行业整体水平。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主产区,棉花年产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纺织业因此成为自治区最有条件做大做强的优势产业。石河子和阿克苏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且纺织工业基础较好。此次自治区经济工作会确定,重点推进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阿克苏工业园区纺织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计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纺织工业。
5、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揭阳市政府共建广东省(揭阳)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业基地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日前在揭阳市举行。
实施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揭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集聚度高,品牌不少。双方共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不仅有利于揭阳市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也有利于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6、1月11日,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服装产业转移(荥阳)基地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河南省服装协会会长李国松等领导出席奠基仪式。
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了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为了适应这一趋势,2009年7月,中国服装协会在河南荥阳召开了首次全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并将全国第一个“服装产业转移基地”的牌子授予荥阳。同年9月,《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发展,以荥阳等产业聚集为重点,大力发展服装产业。
7、据荥阳市市长袁三军介绍,为支持服装基地发展壮大,荥阳制定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如为基地提供配套基础设施,进驻企业可享受集中供气和国电荥阳电厂直供电;企业投产5年内,新形成的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返还以扶持企业发展,后3年返还50%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等。荥阳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远远低于沿海地区及郑州市,综合投资成本比东南沿海地区低40%,比郑州市区低20%以上。由于荥阳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去年7月以来,寻找发展机遇的服装企业纷至沓来。此次奠基的标准化厂房,拉开了荥阳服装基地建设的帷幕。
标准化厂房承建方——郑州盛世联合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庆忠介绍,公司总投资1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整个项目分三期完成,一期2010年10月建成投产,二期2011年6月建成投产,三期2012年底项目全部竣工,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服装标准化厂房。厂区在实现产业聚集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并且设施配套齐全,可接纳50多家企业,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
8、2009年,湖北赤壁市又成为逆势发展的一个典型。去年,该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28.8%。据介绍,2009年,赤壁把扩内需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全力招商引资,引导和推动企业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赤壁围绕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重点做大做强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两大产业集群。赤壁纺织服装业在全球纺织服装不景气的情况下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源鑫针织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香港定型机、印花机、印色机,为源鑫针织布在中南地区创立品牌打下了基础。机械行业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追加投资做大做强。
资金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赤壁成功引进了美国花旗银行、江苏吴江商业银行来开展业务。仅2009年,赤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30.8亿元。同时,该市对有市场、有效益、有贡献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全市中小企业共注入流动资金5500万元,使一批因流动资金不足而面临困境的企业渡过了难关,产生周转效应4亿元,新增税收2000万元。赤壁还推出“一把手”工程,由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进一步落实外来投资企业定期座谈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据悉,赤壁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83家,净增2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6家。
9、据重庆市经信委消息,在未来3年内,重庆市将在该市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打造西部地区大型牛仔装加工园。
新年伊始,来自香港、江苏等地的多家纺织企业将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定在了重庆。这些企业拟投资10亿元,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工业园区建设一个拥有30家纺织企业的牛仔装生产基地,预计其生产能力将达到西部第一。目前,首批企业已正式登记入驻,其中包括两家投资额达3亿元的本地服装企业。
10、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350家;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位居全国第三位。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预计可实现工业增加值383.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283亿元,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经济效益保持两位数增长。从主要产品看,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1/3,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8%。
重组搬迁 获得新生
近几年来,郑州几家老纺织企业的重组搬迁,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8月31日,由香港锦艺集团投资,在新郑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兴建的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同时建成投产,标志着郑州纺织工业战略重组、国企改革搬迁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郑州四棉项目也将很快在中牟启动。
香港锦艺集团是以纺织业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控股公司。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是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在竞拍受让原郑州一棉整体产权的基础上,经过企业改制成立的一家全新的现代化纺织企业。该公司总投资20亿元,选用德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国的先进设备,与国产设备配套。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形成20万纱锭、1500台日本高档喷气织机的生产规模,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