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纺织机械》专访络丝机项目工程师何震球
- [新闻]-->团结拼搏,激流勇进—和利时电机喜迎十三周年生日
- [新闻]-->和利时电机携新品盛装亮相国际纺织工业展
- [产品]-->行星齿轮减速器PS/NS 系列
- [产品]-->单伺服型枕式包装机控制器
- [产品]-->络筒机自动化 数字卷绕排线专用控制系统
产品推荐
产品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于小华
- 邮 箱:info@syn-tron.com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A座10层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部
- 电 话:(010) 62932100-246
- 传 真:010-62927946-246 或:010-62927939(直传)
- 网 址:http://www.syn-tron.com
《纺织机械》专访络丝机项目工程师何震球
发布时间:2015-05-06
“你看我像多少岁的?别人都说我五十多了。”和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资深工程师何震球问记者。虽然头发已略见斑白,但其实他的实际年龄要比看上去小许多。
“时间都去哪儿了?”记者感慨。
“时间都在何工的白头发里了。”何震球调侃到。
十余年坚守
“既然命运把你推到了这个地方,那就去做吧。既然做就一定要做成。”
何震球进入纺织行业时已经三十多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十几岁,如果还在彷徨显然不合适了。他记得2001年刚进入和利时电机公司时,总经理姚宏曾经说过“人这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就可以了,不求多。”对此,何震球深信不疑,他把这辈子要做的那一件事就锁定在了纺织工业自动化上。
“既然命运把你推到了这个地方,那就去做吧,既然要做,那就一定要做成。”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何震球一路践行。
“我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都是在工厂,毕业后也是在军工厂做数控系统。”对于工业自动化,何震球太熟悉了,可对纺织的了解却是一片空白。“说实话,当时做这个行业连衣服怎么做出来的都不知道。”何震球笑谈。
当初何震球在和利时电机公司负责伺服产品软件的开发,机缘于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和利时电机公司研制精密络筒机的电子导纱用控制系统,他开始接触并深入纺织行业。
何震球身上,有着“技术控”的标配:踏实,认真,严谨。十余年的坚守,他做出了志气,也做出了感情。
何震球回忆在他刚开始研制纺织卷绕产品时,曾经在纺机展上向某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取经学习,当时那家企业首席代表傲慢的态度刺激了何震球,“他说做这样高技术的东西,别指望中国人,只能用进口设备。”重复起那位首席代表的言辞,何震球仍略带气愤。“我的性格就这样,他越是这么说,我越要做出个结果。”何震球补充说,这可能也和他们那批八十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感有关。
自然,何震球投身纺织工业自动化并非单纯地为了争那一口气,更多地是他在这个行业做出了感情。
何震球曾经在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偷偷拍过张照片,是一个妇女正带着一个小孩在机器旁操作生产。“那可是卷绕设备,大人都有危险,更别说小孩子。”虽然带小孩生产并不符合车间规定,但这给何震球更多的是触动,是责任感。“作为一个自动化工程师,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不就是提高安全系数吗?”在纺织行业越久,何震球就觉得要做得事情越多,他走得也越坚定。
各有各的道儿
“我们现在已经深入到工艺的层面了,不是简单地跟随国外技术,而是各有各的‘道儿’,我们可以根据纱线品种、特性来设计纱路,甚至优化系统,已经开始和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了。”
如果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和利时电机公司在纺织领域的“修行”绝对值得称道,何震球数年的付出,成果更值得欣慰。
“产品从实验室出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真正关键的是把产品的稳定性做好,让客户认可。”的确,实现产品在生产中的稳定运行,才是最关键的事,也是何震球最费精力的地方。
当年,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和利时电机公司研制精密络筒机的电子导纱用伺服驱动系统,即使伺服系统性能达到标准之后还是纺不出纱,于是又考虑把运动控制功能做到伺服驱动器中进行改进,虽然有效,但还不是很理想,最后不得不上升到工艺层面。而为了更好了解纺纱工艺,何震球开始带着和利时电机公司技术团队不停地往纺织厂跑。“可纺纱厂也提不出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能在纱厂工艺人员的讲解中提炼出他们的真实需求,并进而转换成运动控制的一些算法,再来修改驱动控制软件。”
可工艺是很复杂的,很难单纯用算数来实现,需要集合机械、电子、材料等多重因素。“同样的工艺纺一种纱可以,纺另外一种可能就不行。”在何震球的字典做工艺里没有“捷径”,只能靠排除法。直到产品最终成型,何震球都不记得出过多少次差,在纺织厂“窝”过多少天了。
[--page--]
收获总在付出的量变中质变,也正是在这样的调整中,何震球和他的团队积累了进军纺织领域的资本,也形成了和利时电机公司独有的优势。
“我们所有的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从底层研发的,没有任何技术平台;同时这么多年扎在纺纱厂,一步步走来,我们掌握了涵盖精密电机及驱动、运动控制和总线通讯等综合技术设计能力,在提供方案级产品上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十余年何震球带着和利时电机公司一步一个台阶,在技术逐步精进的同时也打造了一支优秀的专业研发团队,并且十分稳定。
有了深厚的技术及工艺积累,有了具有“造血”功能的研发团队,和利时电机公司在纺织行业自动化路上走得风生水起。“我们现在已经深入到工艺的层面了,不是简单地跟随国外技术,而是各有各的‘道儿’,我们可以根据纱线品种、特性来设计纱路,甚至优化系统,为客户提供方案级产品,开始能和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了。”近期就有一大型纺织厂向和利时电机公司提出,在要求设备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用工的同时,还要求设备远程联网,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统计数据管理等更高要求。
“我接到过很多咨询的电话,问我们的技术成不成熟,有哪些厂家在用。开始几年我或许底气不足,但是现在我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人家我的产品卖到哪儿去了,使用效果如何。”如今,和利时电机公司能够为纺织行业客户提供实实在在产业化的东西,何震球的腰杆更直了。
厚积薄发正当时
“2015年纺织工业自动化的需求铺天盖地地来了,国产的自动化产品不差,我们会全力调整力量,厚积薄发。”
其实,做技术研发,再辛苦何震球都不怕。可若由于惯性思维,辛苦研发了十余年的产品得不到认可不免有些让人心寒。
“坦诚来说,我们在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但也存在不少客观的阻力:其一,很多中国客户对国产东西,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东西认知过程比较慢,会持怀疑态度,‘国外的东西那么好,你们怎么可能做得出来?’;其二,当我们确实把产品做出来了之后,而且可以很好运行的时候,销售又遇到了瓶颈,客户普遍认为国产的东西就要比进口的便宜,希望以三分之一的成本实现百分之百的性能。所以,我们又要想办法如何去平衡开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何震球表示。
当然,这些问题是国产产品的通病,也非一时能够解决。和利时电机公司以及何震球真正着急的是让行业里的客户感受到纺织行业并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他想尽己之力改变“中国纺机就是卖钢铁”的概念。
前两天,何震球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报道数据显示,虽然纺织品出口的量少了,但是纺织品检测机构的收入却增加了,这怎么理解?”对于这些何震球总是高度敏感,他解释说,可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出口总量减少,但是检测收入增加说明多品种小批量的出口多了。何震球说,这个信号已经很明确了,柔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纺织机械的自动化水平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他们的付出就是再辛苦也是有价值的。
确实,靠大量劳动力来支撑的低端设备制造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要上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否则行业就无法向前发展。从和利时电机公司第一季度的订单情况来看,显然,铺天盖地的需求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候到了。“我们初步统计第一季度的订单比去年同比要增加5~10倍。”
“现在纺织企业挣钱也不容易,所以钱一定要花在刀刃上。”何震球带着和利时电机公司的研发团队不断琢磨怎样让客户花更少的钱达到更高的需求。他们慢慢在向下游延伸的过程中找到了设备改造这个突破口。“现在都在讲转型升级,但纱线企业资金紧张,银行贷款办理也复杂,改造就成了最经济的方法。”现在和利时电机公司不断深入纺织工艺,为客户提供更稳定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客户解决问题”何震球表示。
“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一般是综合性的问题,我个人习惯首先要排除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帮助客户寻找机械上的原因。”何震球从来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绝对不会说不是和利时电机公司的问题就不管了。这是何震球的态度,也是和利时电机公司的态度。他认为,只有在客户现场得到的“实战经验”才是和利时电机公司啃各种自动化硬骨头、开发新技术的能量源。
何震球乐此不疲。
记者手记:
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在记者眼里,何震球身上有着典型“技术控们”的“标配”:踏实,认真,严谨。在和利时电机公司同事眼里,他敬业、谦虚。“他说的话你翻倍或者乘以三都没问题。”同事半开玩笑地向我们介绍何震球。
几个小时聊下来,才发现不全是玩笑。
他一直在强调纺织厂挣钱多么不容易,挡车工多么辛苦,而他自己的辛苦他从未多说一句,还都靠同事“爆料”:一年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外面出差;研发初期在40℃以上的铁板房车间做实验,只能靠喝啤酒降温、缓解压力;盯着导纱钩几个小时不动,眼睛都盯木了;在纺织厂测试若干小时,出来耳鸣听不到声音;出差回来直接被120接走进医院……
这些何震球都不以为意。“不只是我这么做,国外的工程师也是这么做的。”在我们的概念里,这是“痴”,可在他的概念里,做技术,这是最基本的态度。
“那就不会觉得乏味吗?”
“乏味肯定有啊,就算玩游戏一关一关地过还有无聊的时候呢,更何况搞研发。”
“那为啥不放弃?”
“我这人吧,在情结之外还有点执拗,特别是对国外设备都纺不好的纱,我就特别来劲。”当然,在这种征服感之外,何震球对纺织行业还有一种更深沉的感情存在。“我一年年做下来,得到了不少前辈的认可,他们每年都会关心我的进展,鼓励我。如果背后有人推着你走,肯定你的成绩,那又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何震球说现在自己的体力已经远不如以前了,但他依然有一颗对纺织自动化热忱的心。他也愿意像行业老前辈一样,把这份情怀传承下去,培养更多年轻人。
这一切他认为也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墨影)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