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分享到:

2007年全国纺织器材企业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南通召开

发布时间:2008-01-04

每年一次的全国纺织器材企业工作交流座谈会于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五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单位的近八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技术部主任祝宪民,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柳仁德、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锡麟、江苏省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秘书长曹建生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全国纺织器材企业工作交流座谈会是由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一年一度纺织器材行业的盛会。会议为企业领导提供了一个了解形势、交流信息、相互学习的平台。行业中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们在百忙的工作中,总要抽出时间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金轮针布(江苏)公司承办,更使到会人数超出了预计。
      会议由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锡麟主持。江苏省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秘书长曹建生首先发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代表欢聚在历史名城南通。曹秘书长介绍了江苏省纺织工业、纺织机械器材行业的情况,同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金轮针布(江苏)公司董事长陆挺介绍了该公司如何从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发展成为年销售达二点三六亿元的股份制企业。他们的体会是一、持续的技术改造投入。没有大的投入,就没有大的产出。2005~2007年三年,该公司技术改造投入超过一点五个亿,实现了产业提升、产品升级。二、持续的针布技术研发投入。这些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将销售收入百分之六以上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上面去,坚持科技创新,使自己的产品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三、持续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引进,破除家族式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使企业不断健康发展。四、持续的产品服务投入与销售渠道的建设,产品以销售与技术服务并重,以技术服务促销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金轮针布(江苏)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针布行业屈指可数的几个骨干企业之一,并向着世界先进水平的方向努力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实现这一雄伟目标。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就当前全国纺织工业形势、纺织机械器材行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措施等问题作了报告。他首先通报了全国纺织行业、纺织机械器材行业一至八月份经济运行情况,介绍了国家为了促内销、调投资、降顺差而出台的各项政策。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我国纺织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市场销售形势也由旺转弱。纺织机械销售速度放缓,使纺织器材行业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结构调整加快的发展形势,器材企业要在围绕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上下功夫,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设备技术水平,使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技术部主任祝宪民,介绍了刚刚在德国慕尼黑结束的2007年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情况。该展览会展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新产品多,覆盖面广。真正体现了当今世界纺织机械的发展趋势和现实水平。通过参观展会,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纺织机械,纺织器材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迎头赶上的决心。
      在小组讨论中,到会代表热烈发言,各抒己见。介绍了各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纺织器材企业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发表了看法。
      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华民教授应邀到会,作了“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中国的崛起”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根据会议安排,到会代表参观了金轮针布(江苏)公司。作为国内针布行业的领头羊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经具备了挑战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代表们参观了他们的拉丝车间、金属针布生产车间和盖板针布生产车间。宽大的厂房、先进的工艺、科学的管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柳仁德为大会作了总结发言。谈到当前的形势,柳仁德指出,尽管出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当前纺织行业的形势总体来讲还是好的,问题也是高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纺织行业全行业亏损相比,现在的困难只能算小巫见大巫。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抗灾害抗困难的能力更大了,要客观地看待风浪、要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谈到纺织器材行业的发展,柳仁德认为,器材行业应该像一支大型舰队。其中要有航母、要有巡洋舰、要有炮舰,也要有小舢板。每个器材企业要有自己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定方向,强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使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本次会议时间不长,内容丰富,代表们反映收获不小。大家对金轮针布(江苏)公司为大会提供的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锡林)
 
摘自2007年第21期《中国纺织机械信息》